翌日清晨,左三娘早早动身至阿罗汉寺。
阿罗汉寺本作当地病坊,坐落于翠峰山下,专收疾患无归之人。寺僧演心主持收留乞儿病民,颇随唐制。官府感其慈悲之心,便月拨米十石给寺中,逐渐演化为给人医药的处所。一入便见草木葱茏,朱门虚掩,香火袅袅于其间。
一入殿门,从横铺的四八尺床上便探出几个伙夫的脑袋,亲昵叫道:“三娘!”这声过后,便如雨后春笋般又冒出数个脑袋来,皆是群英会上遭黑衣人弦线伤到的乡民。他们几日来受三娘悉心照料,对这精通药理、又貌美心善的女孩儿大为感激。
三娘格格笑道。“各位大哥大姐莫要起身,伤还未好全呢。”
伙夫与乡民们哈哈大笑。“三娘一笑,甚么伤痛都医得!”
此时有一着熟葚色缁衣的僧人自东配殿行来,向左三娘单掌行礼。此人正是寺僧演心,但见他头颅浑大,好似肿鼓石榴,五官却又挤作一团,含混不清。面貌虽生得古怪,但众人皆知他深谙救死扶伤之义,有一派仁慈心肠。
演心问道。“施主今日来此,可是要用得药房?”
“正是。”三娘急急答他。
僧人一眼就看穿她心底的焦忧之色,欠身请她去了药房。
药柜有九尺之高,柜上铁环乍一看好似星罗棋布般。每个柜门上皆用墨笔写着各色药名,只是此处除寻常药材外,骨咄犀、虿、蜈蚣等毒材居多,便是连药秤上都置着砒黄纸包。
三娘在药柜中找寻了一会儿,回首问演心道。“芍药姑娘这几日未来么?”
她提到的芍药是常到寺中帮忙的采药医女。一时会在崖边采些草药,一时又会来此帮忙医治病患。左三娘自万医谷出身,自然是行医者中医术最为精湛者,群英会后便常来此处随芍药救扶伤者。
演心垂首道。“芍药姑娘近日来似是重疾缠身,卧床不起,不过前几日她曾来整理过药房古籍,拿去了几本。”
三娘闻言大吃一惊,赶忙问道。“重疾缠身,可需我去探望?”
“她嘱咐过贫僧,若是见了姑娘千万要道一声:莫要挂念。”演心又行了一礼道。
念及芍药也是位通药理的人,不至于受困于疾,三娘这才轻缓地出了一口气。
她正是及笄年华,却不曾有过同游女伴。芍药是难得一见的年龄相仿、又有识药之才的女子,三娘在心中早已将她作为姐妹一般看待。
只是一想到这位年纪相近的女伴都已行过昏礼、有了夫君孩儿,左三娘再一想这些年来自己尽是在江湖上胡闹闯荡,不曾有过情投意合的少年郎,立时又是轻轻慢慢地叹了一声。
纵然她对金乌再如何情深一往,对方也不会将心思放在自己身上。王小元看起来虽对自己颇有好感,可那不过是一番假象。
她正胡思乱想,演心默然半晌,道。“施主可是要治甚么难解之症?”
三娘方才回过神来,慌慌将手里纸包一抓,笑道。“师傅可知…‘一相一味’之毒如何作解?”
演心道。“妙法华莲经有云:一地合一雨,一相合一味。物有乘分,实则归为一相味。这便是说:不论何药都解不了这毒罢。”
竟用如来教法作剧毒之名,可见制毒人对佛法的戏谑之心。
“真无解药么?”
见三娘悲不自胜,演心闭了眼,平缓而道。“施主莫要伤悲,世间有解不去的情,也便有化不去的毒。”
“这便是说…要我对少爷坐视不管?”她忍不住抬高声调,悲戚问道。
此时三娘忽而想起金乌总挂在口上的那句话了:人死便成白骨一堆。他从不惧死,也对自己的身后事无甚所谓,即便知道自己非死不可还乐得在这世间混日子。只可惜三娘可见不得他死,她曾立过誓:即便黑白无常要勾着金乌走,她也要留得他下来。
寺僧“阿弥陀佛”地道了一声,又悠悠说道。“并非如此。只不过贫僧劝奉姑娘莫要染了心魔——”
他将两手合十。“…医者只救红尘人,不捞黄泉骨。”
左三娘这几日沉言不语,愁容满面,一得闲便坐在门槛上翻书。她时而垂头望着货栈口拖着绣毡的行商脚步,时而仰首远眺白鸟于青山闲水间展翅,两眼阴翳不散。
她手中拿的医书正是从阿罗汉寺的药房内取来的无名方。三娘通晓医术,数年来却未曾寻到能解“一相一味”之毒的法子。于是她便想从先辈古籍中翻出些由头来。
喜的是这解毒方子似是被她翻到了。一相一味由万医谷木家所制,却早在几代前失了解毒之法。这无名方正巧有些年头,竟偶然记着相关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