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山民回家去跟老爹讲了诸葛兰的要求条件。
庞德公讲,这个条件只能答应得一半,另一半是不能答应的。
庞山民问父亲答应一半是什么意思?
庞德公讲,他只能让诸葛诞和诸葛均这两名备取生转为正取生,那个诸葛亮是绝对是不能录取他的。
庞山民问父亲为什么呢?他讲,诸葛亮是诸葛兰的同胞亲弟,不录取诸葛亮,亲事可能说不成的。
庞德公讲,他不能为了一个媳妇而毁掉庞统的前程。这门亲事不成也得成。他把光宗耀祖的事看重于娶媳妇。因为儿子读书不成器了,只能靠侄字来光宗耀祖的了。
庞山民最关心是是自己的事,他着急的讲,人家女方不同意,我们有怎么办?
庞德公对儿子说:“我跟你去诸葛家,我亲自去对付他们的。”
庞山民说:“爹你亲自去女方的家,妥当吗?还是托媒婆去讲吧。”
庞德公说:“当父亲自去说亲事,有啥不行?礼多人不怪。我就是多费一银子,给诸葛家送去,量他们不会东讲西讲的。”
当下,庞德公就叫仆人赶快备上一分厚礼。他要带厚礼前去诸葛家说亲事。
客人到来,诸葛玄不可慢待。连忙叫仆人上茶。当然,那分礼物先搁在一旁放,不能马上收起来的。因为谈判还没有开始,结如何还不知道,诸葛家是暂不收礼的,待到谈妥了,才能收礼。收了礼就是等于答应了亲事。
客人刚喝了一口茶水,诸葛玄就代表侄女提起录取的事来了。
庞德公回答的是,诸葛诞和诸葛均可以马上转为正取生,诸葛亮只能等到下一届招生才能进书院来读书。
诸葛玄问为什么这样搞呢?书院还在乎一名学生吗?
庞德公讲,这一届招到的新生的名额已经满了,不能再添加名额,如果诸葛亮一定要进书院想进的话,那就要两名换一名,即是诸葛诞和诸葛均退学,诸葛亮进读。
诸葛玄又问为什么这样搞的呢?
庞德公讲,在书院里,不单他是教授,还有其他教授。教授当中的司马徽也想把一名外地的学生塞进来。如果他让诸葛亮成了这一届的新生,那么司马徽也非要把他想招的学生塞进来才行的。所以只能做两名换一名的了。
人世间,谁没有私心?诸葛玄当然不同意“两名换一名”的方案。他要是同意了,他的儿子公休就不能进书院去读书的了。那么,他就是天下第一个“杀儿养侄”的愚蠢人。
然而,关于进书院的事是由诸葛兰做主的,她若不同意的话,亲事还是吹灯的。于是他就对庞德公说:“这事还是由侄女诸葛兰拿定主意,待我进后堂去商量之后,再答应庞公。”
诸葛兰真和婶婶在后堂等候消息。当她一听了叔叔说的“两名换一名”的方案之后,她也一时拿不准主意。在诸葛兰的心里,她是最关心地是孔明这个脚瘸的弟弟,她很想让孔明读成书,好让孔明出去争到一官半职,一生领到俸祿,免受耕种的艰辛。但是,一名换两名,又让两个弟弟失去读书的机会。她真的左右为难的了。
诸葛玄见到侄女让他来作主,他想了一会儿,就讲了这样的道理;本来应该三兄弟一齐去读书院才是最好的了,但是,现在不能一起去,那就先让诸葛诞和诸葛均先去读的喽。因为他们这两人是四肢健全,读了书院出来是比较容易谋到职为做事的。而诸葛亮的佐腿有点瘸,读书院出来找事做是比较难一点的。
婶婶在一旁又插话讲,还是先让后面的两个弟弟先去读书院,他俩一进去就成了正取生,也省下一大笔备取生要交高额的银子。省下来的银子可供孔明读书院的学费了。再说两个弟弟一出来就能马上找到事来做,当上了官,也好给二哥孔明介绍一个职位的。这个朝代谁做官不是拉亲戚去跟着做官的呢?
诸葛兰讲,叔叔婶婶说的很有道理,但是她需要去跟孔明说一下才行。
诸葛兰刚出后堂门口,就见到诸葛亮站在门外头听屋里的讲话。诸葛亮不等二姐开口,他就说:“二姐,你随了叔叔婶婶的主张吧。我也不愿为了自己一个人的前途而葬送两个弟弟的前程。”
诸葛兰就说:“孔明弟,你既然这样说了,我进去答应叔叔婶婶喽。”
诸葛亮说:“二姐,口讲无凭,为了预防庞公说话不算数,五年后不帮我,你就叫叔叔跟她索要文书凭据。如果他真的不帮我的话,我就拿凭据去质问他。”
诸葛兰又进后堂来了,她把孔明的话说给叔叔婶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