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书吧

繁体版 简体版
365书吧 > 暗黑大宋 > 第四二二章 楹联

第四二二章 楹联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为何?”

“吉甫兄,他们正等着你们犯错,好自为之吧。”王巨说道。

现在说得天花乱坠的,司马光、吕公著不好辨驳,难道说俺们家人放高利贷就是对的吗?或者说常平仓与广惠仓没有问题吗?

因此一个个明智的没有说,等着青苗法实施后,各个地方官吏敛财犯下的错误,然后新账老账一下清算!

王巨说完了,他回到了军器所。

军器监也是草创,究竟归于那个部门管辖还不大清楚呢,于是王巨将军器所当成了未来军器监的办公地点。

一个小吏沏上一杯茶,然后恭声问道:“明公,今天要做什么事?”

“你去将各局的官员、作家、作头、甲头一起喊来,我有话要对他们说。”

“喏。”

小吏退下,王巨看着名册。

这个有点慢,有的局、作、院、库、所在城内,有的局作在城外,有的还在大内,而且不在一个方向。比如兵器贮藏这一块,就是很麻烦,有大内掌管的军器库,还有都大提点军器库所、提兴内军器库等机构。

在史上中书曾提议将军器库划到提举在京诸司库务司管辖,但被赵顼否决了,直到元丰改制后,才统一划到了卫尉寺掌管。这个一系列的在京城有几十个局作院库所,每一个还能细分,如军器库又分成兵器、衣甲、枪、弩、箭各五库。

一句话,就是臃肿,超级臃肿。

这个王巨不大清楚,现在赵顼居然听从了王巨的建议,将这么多庞大臃肿的机构,划到了一个部门,有三个原因,第一个经王巨提醒,赵顼亲自看到器甲的粗制滥造到了可怕地步,第二是王巨多次说了宋朝三大害,冗兵、冗官、冗政,这就是冗政。第三个原因就是对王巨的信任。

它却是很重要,如果赵顼不给王巨这个权,那怕是一个军器,实际论述起来,它只是军队后勤中器甲、粮秣、布帛、钱银四部分中的一部分,王巨都很难办。

王巨接到授命后,摸查了两天。

这是第一次集结诸官员与主要工匠。

上午小吏带着下属去集结,直到中午,诸人才勉强来齐,近两千号人。

王巨摸了摸脑门子,别的不看,就看这个人数,也让人感到头痛了,要知道来的无论那一个人,都是拿着高薪的。

这仅是京城的兵器生产贮藏机构,许多州府还有不少作院未计算呢。

就是这么多人,还有少数人因为有事,或者没有当值,或者没有当成一回事,不知道上哪儿玩去了,他们都没有来。否则还要加上七八百号人。

不过王巨没有急,他看着诸人说道:“诸位,朝廷并诸局诸库于一监,你们都知道了。诸位以前生产与贮藏的器甲质量,你们心中更是有数。以前不究,朝廷并成一监,就是为了改变以前军器生产的种种陋习浪费。因此今天我只说四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作家作头甲头的明确划分,以前作家作头甲头有的是因为技术高超提拨上来,指拨各匠人生产的,有的是因为聪明能干提拨上来管理大家的。但真实情况……究竟多少人是因为出身好,才成了作家作头,我也不想多说了。现在我统一划分一下。以善长技术提拨上来的,统一为作家,技术特别优秀的则是都作家。善长管理的,则是都作头,作头与甲头。各局各库官员,限你们十天之内,将这些名册整理好,上交给本官。十天后,作家负责技术指导与研发,作头与甲头专门负责管理。”

“第二件事就是问责制度,以前器甲不合格,一是管理混乱,现在并成一监,管理明确下来,二是贪墨克扣,不好意思,这一条本官是最不能容忍的。诸位,请看这副楹联,”王巨手一拍,两个小吏拿上一副楹联,上书:歪门斜道,请走他路。贪官污吏,莫入此门。

“就将它贴在门口吧。”

“喏。”

这就是一种态度,对贪官,王巨是零容忍政策!

“诸位,各位也许抱着侥幸心理,我朝对贪墨处理得越来越宽松了。无妨,各位怎么贪,我未必会处理,我只处理器甲,如果造成器甲严重不合格,我会上书,按照轻重问责,轻者削职为民,重者刺配,甚至流放沙门岛。我在郑白渠说过一句话,我不是好官,更不是烂好人,我会救人,也会杀人。”

最后一句话让少数人打哆嗦。

别人说杀人,也许是假杀,但王巨说杀人,那是真杀!

“第三件事,我看了两天,看到很多问题,如制造器甲,平时大家都在休息,然而到了战争来临时,又立即赶制。结果闲时,朝廷养了一大群闲人,忙时,又因为抢工时,不能完成任务,造成了器甲不合格,这也是军器监原来各局作库的一大弊病。这一条我也会渐渐改进,以及各局作的配合,管理,当然,你们若有良策,也可以向我进献,我一道上书朝廷,最后成为军器监的制度。”

“第四件事,便是裁减与简政,我仔细地看了一些作局,特别是弓箭院,我以前一直以为朝廷任务繁重,诸工匠无法竣工,所以才粗制滥造。实际错,非是无法完工,实际平时工作很清闲,之所以有时候很紧,就是我刚才第三条所说的那样。不日后我会上书改进。但问题是各作院库里有大量不良工匠,手艺很差,因为门路关系得以上位。还有的有手艺,却是好吃懒做,不想做事。我不久会制订工作量,好吃懒散者,没有手艺者,我会一律驱退出去。用这些钱帛,对各个工匠、习学,进行加薪。”

这个问题也很重要。

仅是京城的弓弩造箭院就养了一万多名各色官匠,然而到了河湟开边时,因为缺少弓箭,史上宋朝不得不下诏,于民间购买制作弓箭。

不提各州府的几十个大作院吧,就说这一万多名官匠,怎么着,一年也能生产三四十万弓弩吧,顶多两年,所有官兵都可以从无到有装备了。就不要说现在官员顶多缺三分之一弓弩。

当然,战斗时有损耗,可河湟开边动用了多少宋军?

这也太坑爹了。

不是坑爹,连妈都坑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