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书吧

繁体版 简体版
365书吧 > 暗黑大宋 > 第三五六章 世袭

第三五六章 世袭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吉浦兄,请坐。”王巨客气地说道。

眼前这个人,历史对他的评价是贬大于褒,主要就是那次对王安石的背叛。但那次背叛对于王巨来说,也不算什么。相反的,此人执行能力当之为天下第一。

不论远见,只能执行,王安石都不如他。

但这个才能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伤敌,用得不好就会伤己。就象王韶与薛向,王安石想让他们做一个听话的傀儡,能成吗?

“吉甫兄,什么时候在这里就职?”

“与子安一样,才调到这里,与君乃是一样的差职。”

吕惠卿大的情况王巨知道,可这些小的细节哪里清楚,然而不妨他能想像,这一想,立即察觉到江宁那个人的背影。但这个王巨是不会说的。

就象刚才他很想说三句话。

第一句话乃是大牲畜,全国想提高粮食产量,离不开这些大牲畜。但现在很悲催,大家都不愿意养,省怕将自家的户等提高。那么为什么不能象自己在华池县所做的那样,大牲畜不计入财产统筹。

别看缺起来时会严重,然而养起来同样会很快。他还记得前世小时候农村到处都有耕牛,结果随着收割机与耕耘机器陆续出现,仅是很短几年时间内,几乎就看不到耕牛了,就好象突然消失了一般。那没关系,是科技进步的产物。现在上哪儿去找收割机?

所以得出台一些政策保护,那么隔了几年后,大批大牲畜便陆续出现了。

不过现在经济这么紧张,连赈灾都没有钱,河北山东的旱灾自顾自,陕西的卖僧牒。一旦不将大牲畜计等。那等于无形中减少了许多税务与徭役,哪里能通过哦?

实现不了的,王巨永远不说。

这得留在以后。也许明年,也许后年。看情况再说。反正小皇帝对自己还是很信任的,想说的机会多多。

第二句话就是他在提到对待边境西夏各蕃部时,他很想说一句话,政治也是如此,拉拢分化镇压,交易与互相妥让。这才是政治的真面目!

比如他自己,不顾那一个大臣,看到了立即行礼呼公。反正他岁数小。官职低,这样做很正常。不过正因为这种礼貌与谦逊的样子,大家对他印象不错。包括张方平、王珪,更不用说韩氏兄弟了。因此呢,司马光跳来跳去,呼和他的人不多。然后王巨矛头便对着司马光一个人反击。这也是一种拉拢分化镇压。

其他的人一起不交恶,只与司马光一个人交恶。

政治上也是如此,实际王安石起初战友很多的,但到最后呢。且不说薛向王韶这些人,有的人起初也想变法。将国家弊病革除,很多,如小苏。韩氏兄弟,王安石没有及时安抚。还有一部分是想拍马屁上位的,如程氏兄弟,怎么程氏兄弟是马屁精?不错,他们起初就是马屁精,别要将他们的文章当真了。不过这些人力量也不小,王安石又未及时拉拢。以及一些人在观望中,这些人中虽思想保守,但德操还可以。其中代表就是范纯仁。王安石没有开诚布公地与他们交谈,用国家未来这个强大的命题说服他们。

然后呢……

否则用一些手段拉拢。再用交易去分化,将这三拨人心拧起来。最后还能剩下多少大臣在跳?会不会有后来的故事?

王巨又没有说,因为说了,赵顼也未必有这个能力做到。

相反的传出去,自己真成了司马光嘴中的心机深沉的小人。

当然,王巨所说的非同小可,为什么宋朝这么弱呢,难道将士怕死吗,不怕死啊,将士不怕死,却如此之弱,岂不是大问题?

国家为什么有这么多问题呢,难道是百姓笨吗,不笨,难道是百姓懒惰吗?不懒惰。百姓不笨不懒惰,国家却是积贫积弱,岂不是大问题?

实际也如此,王巨记得前世上学时学过一句,地大物博,扯蛋么。

中国地方大,但能称为物博吗?可怜若大的地方,能适合耕地面积仅占百分之十几。就是这百分之十几,也是百姓一点一滴开垦出来的,北方缺水,并且多山。南方倒是不缺水,却到处是沼泽湖荡子。就是铁矿,还多是贫铁矿。正是因为有这群人,将高山变成了梯田,将湖泊沼泽变成了围田,将沧海变成了桑田,才生生创造出“富饶”之地。

有了这样的兵,有这样的民,国家却出现了如此严重的问题,那不是军民之错,而是统治者之错了。

所以赵顼听了他那个西方人的冷笑话,不觉得好笑,反而心情更沉重。

但这个说得隐晦,王巨没有说明。主要就是怕争议,况且他现在这个年龄与地位,也不当由他来说。

第三句话更不敢说。

但这句话就与迁都长安的用意十分类似。

“吉浦兄,为何想起这个?”可怜的,王巨用了这个,而不是用迁都一词。

吕惠卿扬了扬手中的一册旧唐书。

“哈哈哈,”王巨不由乐了。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好几次伟大的迁都。商朝的那次不算,太遥远了记载不大真切。

因此快要亡国的迁都也不能算,那是一种无奈。例如东晋与南宋。

还有一种为权臣把持朝政的迁都也不能算,如曹操将东汉都城迁到许昌。

真正的迁都有好几次,比如孝文帝的迁都,他的目标就是汉化。没办法,那时的汉人还有着汉朝的骄傲,冉天王就不说了,各大汉人豪门同样瞧不起这些鲜卑人。不汉化,不融入到汉人体系中,北魏就无法统治中原。

应当来说,他做成功了一半吧。最不成功的就是元朝,几十年,回大草原了。最成功的是满清。

后来的明朝。

朱棣迁都用意也不是天子御国门。他不迁都,呆在南京不行哪,能坐稳那个位子吗?于是将首都迁到了北京。这才是真相。但后人扯得远了,有人说迁得好。天子御国门,多威风啦。有人说迁得不好,北京一破,明朝灭亡了。中国没有了。

为什么说中国没有了,不错,满清疆域更大,因此袁老师再三贬明扬清,然而再认真去想。明朝虽然不及宋朝开明,但也不完全闭关自锁,包括西洋来的火器,立即学习,包括大学士内阁次辅徐光启,不仅学习西洋传来的科学,自己还投身于天主教,将学来的东西编写成书印刷,让天下人学习。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即便与西洋会有些差距。但应当不会太大吧。

因此中国的拐弯点就是这个北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