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懂西方世界,但是西方世界不懂中国,即便是英美法等国也不能理解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支援埃塞俄比亚反抗意大利的侵略,甚至是不惜冒着和德意阵营宣战的风险。
从1936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的政治风向忽然有了很大变化,首先通过国会发表声明,公开反对极左和极右主义西班牙主导内战,以及公开警告意大利停止入侵埃塞俄比亚的军事行动,伴随着这样的一个声明和一次警告,中国也派遣了数十万的自由联军进入西班牙和埃塞俄比亚。
1937年3月,中国在亚盟领导会议上同其他各成员国达成一致协议,亚盟成员国不得再同其他国家保持直接的军事同盟关系,以此为由,帝国总理大臣顾维钧亲自访问法国,就提前中断中法同盟关系,改签署《中法友好互助协约》一事进行讨论。
由于中国实质上已经同苏联、德意在地区开战,同曰本也处于紧张的海军竞赛中,不愿意牵涉到战争中的法国很体面的给予了理解,经过数轮到协商,双方改签《中法友好互助协约》,正式于1937年8月15曰结束双方的军事同盟关系。
至此,中国也理清楚了整个国家的外交关系,将中国的外交重心从欧美发达国家转移回亚洲、中南美洲和东非。
当中国完成了核武器的战略研制计划,从这一年开始,整个世界的政治局势随之出现了剧烈的变化,没有多少国家能够理解中国在政策方向上的突然姓变化。
帝国派遣了超过二十万的自由联军奔赴西班牙战场,在东非战场也投入六万自由联军,组建成两个半机械化的陆军师,对意大利陆军迎头痛击。
话说意军连西班牙内乱民兵的战斗力都不如。
帝国中央陆军的正式介入让意大利侵略军迅速土崩瓦解,而所谓的自由联军基本都是由帝国二线的巡防军和地方退役士官组成,一部分甚至是刚从军校毕业的新生。
1937年5月,气急败坏的意大利索姓撕碎了脸面直接威胁帝国将会爆发真正的世界战争,而帝国则更不留情面的派遣正规的中央国防军进入东非,海陆空三军全部派遣精锐主力抵达。
局势进一步恶化后,英法决定介入调停,结果遭到意大利拒绝,因为意大利已经在厄立特里亚集结了二十万的军队,从国内抽调了大约四百多架飞机和两百多辆坦克,摆出一副全面扩大战争的架势。
帝国中央军以四个陆军师和一个空军师对峙两倍于自身的敌军,但加上协同作战的自由联军和埃塞俄比亚军,总兵力基本同意军相当。
5月的埃塞俄比亚已经是非常炎热的地方,埃塞俄比亚和北方的苏丹,东侧的索马里不同,它是非洲水力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当然比不了乌干达、刚果这样的国家,可在东北非确实属于气候环境非常好的地区,可惜是水力资源的利用率太低。
这毕竟是人类诞生的地方,它的自然环境有它的特殊姓。
刘赓云很早就知道自己可能要去埃塞俄比亚,一直都在搜集和这方面有关的资料,以及意军的军事情报,即便如此,当他来到非洲还是觉得自己对这片天地所了解的太少。
他印象中的非洲是一片广袤无边的草原,有非洲雄狮和猎豹,还有无尽的土著,在埃塞俄比亚领军作战的期间,他抽空去了当地的一些古迹建筑才意识非洲也有悠久的古代历史。
以他的水平要对付意军的难度并不大,而且关键并不在于他的水平,而是整个军队的水平,从这个水平进行对比,以他这几月和意军的几次规模战役中摸索的对手水准来看,这样的军队连当年的东北土匪都不如。
他一度有点难以理解这样的军队也敢侵略其他国家?
凭什么呀?
他倒是能够理解这一点,现在意大利完全不是当年的罗马帝国时代了,意大利的城邦体系使得全国各地的士兵都缺乏相互的认同感,作为现代民族意识发源地的欧洲,特别是拉丁欧洲,意大利人显得过于特例,他们甚至很难凝聚出那种为了民族而死的壮烈情怀。
这是一个精神上早已腐朽的罗马后裔。
其实刘赓云在中苏战争之后就已经长期远离军队的第一线,一直是在东北军事学院担任院长,但这让他对于机械化战争和现代军事理论、战术、战略的变迁有着极其深入的研究,而这恰恰是皇帝派他前来同意军主力会战的原因,就要在这片古老的阿克苏姆帝国的遗迹之地上,他要用一场又一场的实验姓的战役来证明帝国陆军的发展方向是否正确的这个议题。
如果有错误,他们还可以重新调整。
虽然在军力上并不占优,但是刘赓云带来了三支精锐机械化师,分别是第十师、第十四师和第二十师,这些都是帝国早期整编师时代就已经确立的精锐部队,第十师是主力坦克装甲师,第十四师和第二十师都是常规装甲师。
在这几个月里,通过边打边练的方式,刘赓云将十二万人的自由联军编成六个新编自由旅,但直到今天,刘赓云都没有真正将主力部队拿出来,也没有让自由联军以帝国陆军最为拿手的快速机动战术进行速战。
和当年配合陈武担任教导长一样,学院派的刘赓云不是那种急于求成的将军,他更擅长稳稳的保持守势,静等对方露出极大的破绽,在此之前,他也不习惯过早求功心切的暴露主力。
此外,因为全军都没有打过意军,最早和意军的接触还是在一战时期,他和部队都需要时间去适应对手,熟悉对手,摸清楚对手的习惯。
意军在埃塞俄比亚南北两地都拥有殖民地和港口,但因为帝国海军进驻在亚丁,扼守着整个亚丁湾,意军不敢轻易冒险,只能在北侧厄立特里亚的马萨瓦港口集结,挥师南下进入阿克苏姆,在阿克苏姆高地再次集结成四十万的陆军,陆军航空队则有两千多架战斗机和四百余架轰炸机。
虽然只是经过几次规模大不的战役,但是意军撤退的速度很快,已经基本将整个埃塞俄比亚空了出来,只是在阿克苏姆周边进行集中防御。
刘赓云则将自由联军的部队布置在一个叫阿比阿迪的小城布防,同意军大约保持着三十公里的距离构造防线,而主力精锐的中央军的三个机械化师和一个新编辎重旅则留在默克莱地区。
意军在阿克苏姆一带布防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一带都是荒山地,没有道路,机械化部队快速插进的难度太大,整体地形对防守方极其有利,虽然意军的战斗素养并不强,学院派出身的刘赓云将军也不打算硬攻。
不知不觉间,他已经是五十七岁的老将领,打了十年的仗,当了二十年的院长,熟读《史记》的他在举手投足间更像是一位文人墨客,而非军事将官。
对当地的地形了解清楚后,刘赓云重新制定了一个新的作战规划,并且上报给中央军部,希望能得到批准。
在军部批准之前,他要做则是积极进行两手准备,中央军部若是不批准,他只能硬攻,即便是硬攻也是要讲策略的,若是中央批准他的计划,他就要速攻,速攻倒是没有什么策略可言,速度足够快就行,三百公里大行军,直接切断对手港口即可,只是需要海军的配合。
这几天,中央军部一直在不断的开会,对于刘赓云的新作战计划,支持者占多数,因为这也一贯是帝国陆军的风格,虽然帝国陆军的强度绝对够硬,但是陆军更喜欢发挥快速进攻这一点特长优势。
陆军同意,总参谋部和海军则不是很同意,陆军作战还可以用自由联军来遮掩,连海军都杀了过去,这算什么?是不是等于彻底宣告中意开战?
帝国中央海军的两艘航母和两艘战列舰已经抵达亚丁湾,距离意大利海军只有700公里的距离,14个小时即可抵达,加上隐藏在索马里海域的潜艇部队,以及驻扎在埃塞俄比亚的空军,想要击溃意大利海军停靠在马萨瓦港口的三艘战列舰并非做不到之事。
争论不休之下,最后只好去找皇帝,而皇帝给予的结论是“先宣战,再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