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官要如何变动作战计划?”陈大龙也知道有了援军,且灭了一路敌人,敌我实力对比已经不是扫荡开始的状况。
杨天风嘿嘿笑了笑,摆手道:“你们继续挖掘修筑战壕和工事,作战计划的变更还要再等一等。”说完,他转身在警卫的保护下走开了。
…………
抗日战争中,由于敌强我弱,中国×军队大部分防御作战中所实行的“战壕战”,是一种被动的防御战。而即便是战壕战,中国×军队也乏善可陈,甚至连数年前一二九上海抗战时的十九路军都不如。
说到底,并不是战壕不顶用了,而是修筑的工事太差劲。
淞沪会战中,由于缺乏修筑工事的经验,中央军的第一流部队一般只能硬顶七天,就伤亡殆尽;其他部队呢,只三天就溃不成军;与之形成反照的是,西北军的王修身部,虽然是杂牌部队,却在刘行顶了九天,因为他们做工事比较在行。
纵观整个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国×军在军事上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战术呆板,攻击的时候是如此,防守的时候也是如此。
所谓的战壕战,在很多人的理解中似乎是构筑一条延绵不绝的壕沟,再加上各种枪炮就可以了。不幸的是,当时的很多国民党高级军官都是这么理解的。
于是,国×军的抗敌战线通常都是线状的,一线排开,而这种阵型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一旦敌人突破一点,就会迅速突进到我军战线的后方,对我军实施穿插分割包围,使我军的整条战线失去作用。
而且,这会打乱我军撤退并重新部署的节奏,迫使我军在一片混乱中一退再退,无法形成稳固的战线来阻止敌人前进,于是溃败之势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演。
当周至忠率领整顿好的部队在黄昏时分赶到芒山镇预设阵地后,即便是有西北军传统,比较擅长修筑工事,周至忠等军官也为三纵和联防队已经挖掘修筑好的战壕、掩体感到惊讶。
说起来,这锯齿形战壕并不是什么高级、复杂的东西,在二战时,只不过是欧洲战场的标配防御工事。锯齿形战壕,顾名思义,就是将战壕修建成锯齿形,以有效防御敌方的炮击。与普通的线状战壕比,锯齿形战壕的防炮效果要高五到十倍。而且,还能有效防御飞机沿着战壕的扫射投弹。
没见过自然感到惊讶,但稍一琢磨,周至忠这样的沙场老将也就明白了锯齿形战壕的用处和高明所在。何况,在锯齿形战壕里还挖有猫耳洞,就更能提高防御效果。
再加上杨天风先耗敌、疲敌,再予以围攻歼灭的战术,习惯于正规战那种直来直去的打法的周至忠等人,不得不有所思考。按照兵力对比,一个正规团再加三纵,完全可以四面围攻,但杨天风却很珍惜战士的生命,宁肯多些手段,多些时间,也要尽量等到最好的歼敌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