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渊的工厂搞那么大,直接加剧山东和江南的粮荒,只这一件事情就能让王渊丢官。因为官员不许经商,就算是让家仆经营,做大之后也会成为致命弱点。
只可惜王渊不讲武德,对弹劾奏章视而不见,连辞职的样子都懒得做,皇帝还始终罩着予以纵容。
这次,王渊甚至拿自己的政治弱点,主动对着自己开刀。于情于理,王渊早就该这样做了,但真做出来反而获得赞誉,反而从道德上把杨廷和压下去。
就好像恶棍改过自新,反而获得社会赞赏,反而把不敢做好事的普通人比下去。
哪有这样的混账道理?
在文渊阁枯坐一上午,杨廷和突然对次辅杨一清说:“盐政积弊已深,必须改革新法。在改革之前,需派部院官巡视盐政,免得奸商趁机闹出乱子。”
杨一清点头道:“正该如此。”
杨廷和询问道:“令左副都御史杨旦,提督两淮盐务如何?”
“可……”杨一清突然停顿,用异样的眼光,重重看了杨廷和一眼,随即笑道,“可也。两淮盐务提督,职责重大,不经过廷议吗?”
杨廷和说:“不用,我认为杨晋叔(杨旦)能够胜任。”
杨一清又问王琼:“德华有何意见?”
王琼冷笑:“二位已经议定,我又何须多嘴?”
辅和次辅,就这样达成交易,政敌王琼选择隔岸观火。
……
王宅。
严嵩摇头感慨道:“这位杨阁老,又想要名,又想得利,他真把天下人当傻子吗?”
“除此之外,他还能怎么做?”王渊笑着说。
左副都御史杨旦,就是王渊高中状元时,带着王渊骑马簪花游街那位,当时杨旦还只是顺天府尹。
杨廷和、杨一清两人,刚刚达成的幕后交易,执行者便是被任命为两淮盐务提督的杨旦。
各地盐政贪腐成风,朝廷必须不定期派人巡查。官太小了查不动,只有都御使、侍郎级别的,才能在巡查当中收到效果。因此,“提督盐务”又俗称“巡盐部院”,部特指六部侍郎,院特指都察院都御史。
杨旦表面被派去巡查两淮盐务,其实是给囤户们兜底的。
即在正式改革盐法之前,让那些炒“盐引期货”的囤户,赶紧再官商勾结捞一笔,别被新盐法给突然套牢。
而且,只帮杨党罩着的囤户,不管其他囤户的死活。
就像王渊不怕泄露新盐法消息,杨廷和也不怕泄露消息。其他囤户想要解套,必须有盐运司官员配合,而被派出去的杨旦,正好可以压住盐运司。除了杨党罩着的囤户,其他囤户根本别想从盐运司支盐,支不了盐就没法解套!
次辅杨一清,之所以答应帮忙,是因为他也有利益牵扯其中。
杨一清成长于广东,并且在广东考科举,部分族人参与海贸;同时他还祖籍云南,儿子回老家占了不少良田。但他的主要家业却在镇江,靠支持囤户也捞了不少。
杨旦巡查盐务的时候,自然会把杨一清支持的囤户也照顾了。
杨党及其罩着的囤户,还有杨一清罩着的囤户,因为这次官商操作,又可狠狠大捞一笔。
而依附其他权贵的囤户,只能傻乎乎看着,把杨廷和恨到了骨子里。
其实他们更应该仇恨王渊才对,可内部叛徒总是比外部敌人更可恶的。
这新盐法还没实施呢,囤户内部就自行分裂了,不可能再抱团抵制新盐法。
杨廷和这个操作虽然徇私,却实际有利于推行新盐法,可以减轻很多改革阻力。
其实,即便新盐法实施,囤户依旧有得赚,而且比散户赚得更多。但他们无法再控制市场,无法再坐收渔利,无法再买空卖空,必须参与到实物交易当中。
这等于把一帮玩金融的,生生逼成搞贸易的!
杨廷和这种玩法,会得罪很多权贵,但可团结自己的派系官员。他终于战略收缩了,不再强求更多人支持,只顾维系自己的基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