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正行拿着几份电报走进书房,正在与赵烈文交谈的易知足看了他手中的电报一眼,道:“又是哪里告急?”
“不是告急。”易正行快步上前递过电报,道:“山东、河南、山西省咨议局召开临时会议,对于大规模移民颇有意见......。”
看过电报,易知足随手将电报转给赵烈文,哂笑道:“又不愿意出钱出粮赈济灾民,又不希望朝廷大规模进行移民,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尽管反对大规模移民的呼声不高,但此举确实是严重损害乡绅的利益。”易正行谨慎的道:“咨议局议员毕竟大都是地方乡绅。”
“反对移民的不仅是乡绅。”赵烈文接着道:“厂矿企业业主也都反对,因为他们需要大量的工人。”
“反对也没用。”易知足沉声道:“移民实边是不可动摇的长期国策。”
迟疑了下,赵烈文才道:“问题是灾民也不愿意移民。”
看了两人一眼,易知足才道:“移民实边是长期国策不假,但如此大灾,不大规模进行移民,无疑会增加赈济的难度......。”
“可目前没人知道正面临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奇灾。”赵烈文道:“除非是公开宣扬。”
公开宣扬北方各省一亿多人正面临着一场罕见的长达四五年之久的严重旱灾,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是难以预计的,易知足可以肯定的是,消息一见报,必然引严重的恐慌,广州上海两地的股市必然暴跌,有可能引严重的经济危机,这个风险,他不敢冒!
“公开宣扬不可能!”易知足摆了摆手,顿了顿他才接着道:“进行舆论引导和舆论控制,宣扬移民实边巩固边疆的必要,宣扬移民也是赈灾的重要举措,严格控制利用舆论反对移民。”
赵烈文斟酌着道:“如此一来,可能会极大的遏制地方乡绅和厂矿企业业主赈灾的热情,如此大灾,总不能只依靠朝廷和元奇罢?”
这个可能确实存在,略微沉吟,易知足才道:“惠甫多虑了,厂矿企业谁敢得罪元奇?至于地方乡绅,随着灾情的持续,他们若不积极配合,踊跃赈灾,移民的规模就会越来越大,可以树立一两个典范,移空一两个州县。”
“如此杀鸡儆猴,效果必然显著。”易正行道:“是否能制定一个赈济制度,朝廷和元奇赈济的钱粮按照地方乡绅赈灾捐输的多少进行调拨。”
易知足微微摇了摇头,““此举不妥,容易遭人诟病,也有损朝廷的威信和元奇的声誉。”
“还是杀鸡儆猴更为妥当。”赵烈文笑道:“移民实边是国策,若是将移民纳入州县官员考核,可能会更利于推动移民......。”
“惠甫这建议不错。”易知足点了点头,“向恭王建言罢。”
京师,相府。
宽大的办公室里,奕?皱着眉头翻看着各省呈报的月报,移民政策已经宣扬了两个多月了,灾情也逐步严重,但移民的效果却是差强人意,尽管遭灾但愿意举家移民异乡的百姓依然不多,只有一些遭灾十分严重的州县移民人数稍微多一些,很显然,北方各省还没人意识到他们正面临着一场极度严重的奇灾。
这个情况令他颇为担忧,面对一场大范围长时间的严重灾荒,越早移民,越大规模的移民,朝廷在后期的赈济就越轻松,耗费的财力也就越少,而越迟移民,开支就会越大,也越困难。
“王爷——。”一个章京在门口禀报道:“上海镇南王府赵烈文电话。”
“接进来。”奕?连忙吩咐道,“嘀铃铃”清脆的电话铃声一响起,他就拿起电话笑道:“有些日子没接到惠甫兄的电话了......。”
“恭王日理万机,在下可不敢随意打搅。”赵烈文说着径直问道:“移民效果不佳,王爷有何应对之策?”
听的这话,奕?朗声道:“正为此事焦头烂额,惠甫兄有何良策教我?”
“良策谈不上。”赵烈文笑道:“移民实边是国策,可否将移民作为任务纳入州县官员大计?”
大清文职官员每三年考核一次,由吏部考功清吏司承办,对京师官员的考核称为京察,地方官员的考核称为大计,推行宪政之后,官员的考核制度依然遵循前例,奕?朗声笑道:“惠甫兄真可谓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这建议好。”顿了顿,他接着道:“多少比例适合?”
“移民有损地方乡绅利益,比例不宜过高,暂定百分之一即可。”
“好,难为惠甫兄想的如此周到。”奕?笑道,百分之一这个比例听着是不高,但具体的数目却是不小,以山东为例,二千多万人口,百分之一就是二十多万,而且随着灾情的逐步加重,这个比例可以逐步提高。
不等对方谦逊,他接着道:“听说这场灾荒已经影响到股市,不会出意外吧?”
赵烈文笑道:“王爷无须担心,咱们大掌柜已经有应对之策,稍过几日就会有动静。”
放下电话,奕?不免有些好奇,北方各省持续干旱,遭灾的州县逐步增多,已经引起朝野上下的恐慌,而且灾情还会持续下去,这种情况下,易知足如何提振股市的信心?托底救市?这个可能似乎不大,越来越严重的灾情所引的恐慌不是托底能够平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