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这样说,我只是反对再动兵,武力夺回南淅两郡根本就不现实,我认为应该先听听杨元庆的条件。”
说到这,他不再理会李世民,想李渊躬身施礼,“父皇,儿臣推荐陈相国为谈判总使,代表大唐和隋朝商谈放俘事宜。”
李世民也毫不示弱,也躬身道:“父皇,裴相国和杨元庆打过交道,他更适合和隋朝谈判,儿臣推荐他为谈判总使。”
兄弟二人都想争夺和隋朝谈判的主导权,双方都心知肚明,既然父皇把五个相国都诏到御书房谈判,那么谈判总使必然是五相其中之一。
目前,兄弟二人在政事堂的势力可谓势均力敌,自从刘文静被杀后,窦氏家族便如愿以偿入相,由户部尚书窦琎入相,出任尚书右仆射。
而窦家是支持李世民,加上裴寂是李世民的忠实支持者,这样就和李建成在政事堂中达成了势力平衡,这也是李渊把巴蜀和汉中两地军权交给李建成的原因,在军方也要给李建成适当让步。
李建成的政事堂势力是陈叔达和独孤震,而萧瑀是中间派,尽管兄弟二人在政事堂的势力达成平衡,但在朝廷文官势力上,李建成还是占有很大的优势。
几乎七成以上的文官都是支持李建成。
李渊沉思片刻,便缓缓道:“不管杨元庆占领南阳郡和淅阳郡是出于什么目的,但只能在谈判桌上去解决,朕倒认为萧相国上次担任和隋朝谈判,有一定经验,朕还是觉得萧相国更合适担任此次谈判主使,当然,陈相国和裴相国也很不错,不过萧相国更有经验。”
李渊打了一招折中拳,既不偏李建成,也不偏李世民,而是派中间派萧瑀去谈判,其实萧瑀只是代表,决策权还是在李渊的手中……
此时杨元庆进入唐境,他目前所在的位置是会宁郡北面,黄河以东的一片丘陵地带,这一带山地众多,在山与山之间夹着一片片平原和戈壁,土地贫瘠,人口稀少。
但这里也是通向河西走廊的一条通过,越过黄河向西便进入武威郡,最多是商人往来于此处。
唐军在这一带驻兵约千余人,除了几座戍堡外,其余驻军都集中在会宁县,不过此时,一千驻军已全部投降了隋朝。
裴行俨率一万隋军骑兵突然杀至,使这里的唐军无处可逃,只能投降隋军,也烽燧也来不及点燃。
会宁郡是这次杨元庆视察的重点,在他前生的一些记忆中,他便知道会宁县附近的山脉中蕴藏着巨大的财富,这一带在后世改名为白银,一个以贵重金属来命名的城市。
可惜他最初忘记了这件事,没有把会宁郡夺为关北六郡,直到后来他想寻找银矿时,才有官员告诉他,在会宁郡一带从汉朝起便出产白银,他这才想起这里在后世是一个大富矿。
此时唐朝是在汉中和巴蜀开采铜矿,探矿军队还没有触及到会宁郡,杨元庆必须赶在唐朝之前,抢到这座大富矿。
给杨元庆领路之人,是会宁县县尉,名叫张放农,年约四十岁,就是会宁县当地人,他对这一带的地理和矿产情况十分熟悉。
他指着远处几条光秃秃的山脉道:“那几条山岭当地人叫龙宝山,很多当地人都在这里取矿石用土法冶炼,很轻易就能炼出铜银,大概是开皇九年,文帝禁止私人炼矿,一些矿坑就废弃了,不过官府也没有在这里开矿。”
杨元庆眺望着远处青幽幽的山脉,这并不是山脉上的森林,这些山脉都是石头山,并没有什么植被,而是整个山体颜色呈青红色。
隋朝最早是在盐川郡的红铁山开矿,不过红铁山主要是铁矿,铜矿不多,所以当一条矿脉开采完后,铜矿便很少,他们必须另寻出路。
会宁郡的这几条山脉富含银铜,正是他所急需,更重要是这里紧靠黄河,可以利用黄河运输矿石去灵武郡冶炼。
杨元庆点点头问道:“工部和少府寺的官员可有收获?”
杨元庆在从太原出之前,便已派工部和少府寺的官员带领探矿工匠来寻找矿藏,据说他们已有收获。
这时,一名官员上前躬身禀报,“启禀殿下,我们已找到一条银矿脉和两条铜矿脉,无论铜银含量都十分丰富,而且灵武郡蕴藏大量石炭,完全可以在灵武郡大量冶炼铜银。”
裴行俨有些担忧道:“可是殿下,这里毕竟是唐境,卑职担心唐朝不肯善罢甘休。”
杨元庆却淡淡一笑,“放心吧!我会让李渊乖乖地把会宁郡割让给我。”